许多人都知道“星海”自1949年建厂以来已经有75年的历史了,但很少有人知道“星海”在建厂前还有一段“革命史”,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延安“鲁艺”时期。
当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的张贞黻就是“星海”最久远的创始人,他当时还是鲁艺的音乐教员,也曾经留学法国深造音乐艺术理论。1946年张贞黻在延安交响乐团任副团长,尽管革命工作、演出任务都很繁忙,但是,研究与制作乐器的愿望和决心始终也没有动摇过,即使在行军途中,他也扛着琴板和木料,一有空闲就坚持做琴。因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在解放区根本买不到琴,只有自己做。当时的文艺战士珍惜自己的乐器,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日夜不离身,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生怕乐器被破坏。一旦乐器出现破损就很难修复。文艺战士没有了乐器,就等于战士失掉了武器。张贞黻深知这一道理,也最能体会文艺战士的心情。于是,在百忙中他潜心钻研乐器的修理和制作,千方百计地购买和制作生产乐器的各种工具。他最擅长制作提琴,经他制作的小提琴、大提琴,不断充实到交响乐队的演出中。
当时在延安坚持革命斗争非常艰苦,有时遇到形势严峻的时候,部队还要进行紧急的转移和疏散,为了轻装前进经常还要抛弃和坚壁一些东西和物资。特别是在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斗争的形势更加恶劣,但是不管怎样转移和疏散,不论抛弃什么、坚壁什么,张贞黻总舍不得把做琴的工具和琴料坚壁起来或扔掉。
1948年,当时任华北人民文工团副团长的张贞黻在解放石家庄时,不幸因病去逝了。在他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中国乐器工业的发展,直到临终时还嘱咐他的战友陈艾生说:“北平解放后,一定要办起金沙3833js网站自己的乐器厂,如果金沙3833js网站死了,你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如果可能的话,将来你们要努力把全国所需要的乐器都生产出来……”这就是张贞黻临终时留下的最后遗言。除此之外,他还留下了一把刨子、一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红军战士陈艾生为实现张贞黻的遗愿,四处奔走,多方求助,反反复复地向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陈述要创办乐器工厂的理由。1949年3月,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了陈艾生同志的申请,并责成管理中央机关事务的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拨款人民币10万元(旧币)作为开办资金,将北京市东单冰渣胡同5号的一所小楼(共14.5间房屋)交给乐器厂作为厂房,组织上决定由陈艾生同志负责筹建,建成后隶属华北人民文工团领导。批准从新分配到文工团的大学生中挑选一两名助手。陈艾生选中了在北京从事钢琴、管风琴维修和调音颇有名气的王来安师傅和北京师范大学分配到文工团的大学生何汇泉开始筹建工作。
1949年6月1日,乐器厂的前身“人民艺术服务社”正式建立,1950年初,华北人民文工团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当时清产核资的1570万元作为投资,再由新中国供销社投入1570万元,双方各出50%,工厂更名为“新中国乐器工厂”。星海公司就这样诞生在革命音乐者的手中,伴随着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雄壮歌声走来,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精神茁壮成长。